从“朱陆之辩”看心学与理学的异同 摘 要:南宋时期儒学分成了两派:“程朱理学”与“象山心学”。理学认为“理”独立存在,在万物之先,并支配决定万物。心学认为“心即理”,探索“理”就要向内求索,做“剥落本心”的工作。因为本体论上的不同,二者在格物致知,“尊德性”与“道问学”都有些许不同。著名的“朱陆之辩”,朱子象山二人建立了学术之谊,却见仍然在学术观点上不能达成一致。两者,尤其是朱子,曾试图融合两个学派的观点,但始终没有成功。理学与心学在各自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各自成为儒学的一座里程碑。关键词:朱陆之辩;程朱理学;象山心学一 引言 儒学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始于程氏二兄弟,即人们常说的“二程。”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继承并集大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继续,由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在二程的时代,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个学派不同的意义,但是到了朱熹和陆九渊,就开始了一场大论战。朱熹,字元晦、仲晦,晚年号晦庵,尊称为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他将程朱理学的哲学系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体系以“理”范畴为核心,以“理”为体,以“气”为用,形上之“理”对于形下之“气”及万物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支配性。陆九渊,字子静,自称象山居士,人称象山先生,他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他把“理”定位为“本心”,认为“心即理”,明确指出“理”不在身外,而是在人们心内,要“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不是面向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去格物,而是要面向内心来格心,做“剥落本心”的工作[1]。朱、陆二人思想体系完备,虽然同纳于儒学之门,但是两人各行一路。因二人殊途而进,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的差异,两人多次的学术争辩与互动影响巨大,史称“朱陆之辩”。朱陆之辩所涉及的内容层面之广,体现了朱陆二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诸多分歧。但其中带有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是“理”究竟从何而来。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制的[2]。这个问题若是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二 理学与心学的共通之处研究理学与心学,必然要论及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