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3):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点解读】 考纲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地主阶级势力壮大(3)思想: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 w.w.w.k.s.5.u.c.o.m2、流派代表及主张派别代表人物主张道家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以德治民;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影响深远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性本善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3、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w.w.w.k.s.5.u.c.o.m(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考纲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宋明理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① 原因: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 特点:糅合了阴阳、黄老之学、和法家的思想③ 基本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 仿效天道,实行仁政。(2)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结果: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 ①“理”是万物的本原② 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②“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3)影响①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