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高考《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直线运动一、基本概念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几何点,是理想化的模型。2、位移和路程: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与运动轨迹无关,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 路程:质点从初位置到末位置实际走过路程的长度,是标量。3、速度:表示物体(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一段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位置或某时刻的速度 4、加速度:用于反映质点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问题:(1)a=0 可 V≠0(匀速直线运动)a≠0 也可 V=0(竖直上抛至最高点)即 a、V 无关,而 a 是反映 V 变化之快慢 (2)a 变化表示何意?a 变化则 V 必变化吗? (3)a=-3m/s2是什么含义?如何判定加速还是减速?5、参照物例题分析:1、一物体沿半径为 R 的圆周运动一周后又回到了出发点,在此运动过程中,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的最大值分别为 2πR 和 2R。2、某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 V1发生了位移 S,再以速度 V1发生了位移 S,它在 2s 的位移中平均速度为 2V1V2/(V1+V2);若先以速度 V1运动了时间 t,又以速度 V1运动了时间 t ,则它在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V2)/2。3、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在 t=t0时,s>0,V>0,a>0,此后 a 逐渐减小,则:(ACD)A、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B、速度逐渐减小C、位移继续增大 D、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4、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位置鸣枪,经过1.00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 0.50s 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 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大?分析:设近峭壁距离人为 S1,则 S1= Vt1=340m/s×=170m,声音从人传到远峭壁需时间 t2=,所以有 S2=340m/s×0.75s=255m,相距为 170m+255m=425m。学生练习: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 4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 10m/s,这 1s 内该物体的:(AD)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 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 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s22、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不变而大小逐渐减小到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BCD)A、速度不断增大,到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1dcbaC、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减小到零时运动停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