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届生物高考二轮复习系列教案生物的变异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区别: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遗 传 物 质是否变化发生变化不发生变化遗传情况变异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变异性状仅限于当代表现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应用价值是育种的原始材料,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能从中选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类型或新品种无育种价值,但在生产上可应用优良环境条件以影响性状的表现获取高产优质产品联系:注意:确认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唯一依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由着本质区别。如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授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授粉,则可结“有子果实”。诱因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表现型(改变)=基因型 + 环境条件(改变) (改变)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来源 一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基因突变(分子水平)1、定义: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 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其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通过观察性状)如图所示:2、实例: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资料:1910 年赫里克医生接诊了一位黑人贫血病患者。所有治疗贫血病的药物对他无效。镜检时发现其红细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镰刀形,后称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949 年,美国鲍林博士首先意识到,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的异常引起红细胞变形。1956 年,英国科学家英格拉姆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血红蛋白的肽链上,有一处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1)症状:是一种红细胞形状异常(镰刀状)的疾病,由于这种形状的红细胞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内出血、发炎、疼痛;异常的红细胞还容易发生破裂,导致患者缺氧(2)病因: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上的一个 AA 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3)病因分析:根本原因是碱基对改变(或 A 变成T),发生在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编码区的外显子区域( 4 ) 基 因 型 种 类 : 常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 或 简 写 为(BB、Bb、bb)HbAHbA 正常,易感疟疾HbA HbS 携带者,轻度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