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 教学目标 www.ks5u.com1.通过人类认识原子核组成的过程复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依赖于实践;科学的认识源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实验与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学生应知道一些重要的物理事实: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质子、中子、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等,恰恰是明确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2.掌握衰变及原子核人工转变的规律——质量数守恒、核电荷数守恒.学生应能根据实际写出正确的核反应方程.应用衰变规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并明确半衰期的意义.3.明确核力、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意义,并掌握其应用——获得核能的途径(裂变、聚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通常会同时放出 α、β 和 γ 三种射线,即 α、β 衰变核反应同时放出 γ 射线(释放能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某些放射性元素只放出 α 或只放出 β 射线.但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只放出γ 射线,γ 射线只能伴随 α 或 β 射线放出.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同时,发现正电子的核反应可称为放射性同位素的+β 衰变,其核反应方程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只决定于原子核的性质,与元素所处物理、化对应质量关系2.写四类核反应方程,即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核反应时,要遵循三个守恒,即质量数、荷电核数、能量守恒.但要以核反应的事实为基础,不能仅根据质量数、荷电核数两个守恒而书写出事实上不存在的核反应.另外,核反应通常是不可逆的,方程中只能用“→”连接并指示反应方向,而不能用“=”连接.β 衰变与+β 衰变中,新原子核的荷电核数的变化,可理解为在原来的核中有:3.△E=△mc2 这一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是释放原子核能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应用之计算核能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m 单位是“kg”,△E 单位是“J”;若△m 单位是“U”,则△E 的单位是“MeV”.此结论可在计算中直接应用.4.裂变与聚变均是释放原子核能(结合能)的核反应,应理解为反应后均发生质量亏损,所以都释放出核能以 γ 光形式辐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都是变成中等质量核,即都是由核子平均结合能小的核变成核子平均结合能大的核;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完成的核反应,即必须先吸收能量(有中子轰击或超高温存在),再释放能量;是由于生成新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大,所以反应吸收的能量小于核子平均结合能与核子数乘积(释放的能量).5.在无光子辐射的情况下,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转化为生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