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史综观百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 年至 1894 年)。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第二个时期(1895 年至 1911 年)。20 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 年至 1927 年)。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 第四个时期(1927 年至 1949 年)。在此 22 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 第五个时期(1949 年至 195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 第六个时期(1958 年至 1977 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从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七个时期(1978 年以后)。在经历了闭关锁国 20 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