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人们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这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要说教育的病理,这是最主要的病理所在。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他的病源。 (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学而优则仕”明显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还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功利主义、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西方社会则没有这种思想观念。比如,德国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分流了,根据能力和成绩分别升入主要学校、实科学校、文科中学。美国则大多是综合中学,设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毕业以后也是有不同的出路。 (二)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 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君子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是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技术掌握在劳动人民的手里,但君子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伦理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 我们常常从出土文物中看到,我国古代已有很高的冶炼技术、制陶瓷的技术,哀叹怎么后来都失传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不传授这些技术,并且蔑视技术。知识分子不去总结这些技术,一旦掌握技术的工匠过世,其技术也就终结,不能流传于后世。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不能不说与这种轻视技术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有关。 (三)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 攀比是教育竞争的推手,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在哪里?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吗?现在许多家长把“起跑线”设到幼儿园,甚至更早。但是儿童成长是有规律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