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高考物理经典题型及其解题基本思路专题辅导(二)专题二 力与运动思想方法提炼一、对力的几点认识 1.关于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定义体现了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是矢量. 2.力的效果 (1)力的静力学效应: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动力学效应: a.瞬时效应: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F=ma b.时间积累效应:产生冲量 I=Ft,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 Ft=△p c.空间积累效应:做功 W=Fs,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Ek=W3.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隔离体、整体). (2)按照次序画受力图,先主动力、后被动力,先场力、后接触力. (3)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分析. (4)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静止还是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如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在某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定指向轨迹弧线内侧的某个方向.二、力和运动的关系 1.F=0 时,加速度 a =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F=恒量:F 与 v 在一条直线上——匀变速直线运动 F 与 v 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2.特殊力:F 大小恒定,方向与 v 始终垂直——匀速圆周运动 F=-kx——简谐振动四、基本理论与应用 解题常用的理论主要有: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圆周运动的规律等.力与运动的关系研究的是宏观低速下物体的运动,如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天体的运行、带电物体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各种类型的试题都有,且常与电场、磁场、动量守恒、功能部分等知识相结合.感悟 · 渗透 · 应用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与运动关系的习题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其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所受的未知力或与力有关的未知量.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 a 都起着桥梁的作用.而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及运动过程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例 1】如图所示,质量 M=10kg 的木楔静止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楔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在木楔的倾角为=30°的斜面上,有一质量 m=1.0kg 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当滑行路程 s=1.4m 时,其速度 v=1.4m/s.在这个过程中木楔处于静止状态.求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取g=10m/s2).【解析】由于木楔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