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_第1页
1/5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_第2页
2/5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_第3页
3/5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 陈翔华(《文献》主编、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在阅读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之际,人们往往不禁要提出这类疑问。对于古代小说名著《三国志演义》,尤其如此。 大凡历史题材作品,既写史事,又有虚构与想象。只是在不同作品中,虚构与想象所占的份量却大有差异。《三国志演义》是作家罗贯中在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传说基础上,参考史书而编撰成书的。宋元时期已有三国讲史故事盛传。按讲史即讲史书,尽管藉以史书原称来作为表演伎艺的名目而相标榜,如讲史平话之说《汉书》(使用班固所著史书以为之名目)、说《三国志》(使用陈寿所著史书以为之名目)、说《五代史》等等,但都已是经过了大量的加工和虚构,并非完全是真实的史事。所以宋人评论其间约虚虚实实,指出:大抵真假相半(《都城纪胜》、《梦粱录》)。今见元代中叶刊刻的《三国志平话》正是如此,其虚构想象的成份是很多的。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说:前代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以平阳[侯相]陈寿传,考诸国史,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三国志演义》比之于《三国志平话》,尽管基本上依据历史进展的过程来排比情节,改写和订正了若干故事情节,增加史籍《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所载的不少表章文告和些许故事(如孔明遗计救刘琦、秦宓论天、斩王双等);但是《演义》承袭讲史平话的鲜亮倾向,还保留着前代讲史、杂剧的不少虚拟故事。小说所写的虽然不尽于面壁想象,历史的迫真感也大大增强,但仍然并非全为史实。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经指出此书: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 在解读《三国志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时,不仅应当区分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的异同,而且还更应该着眼于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差别。清初批判家金圣叹正确地认识到历史著作与一般艺术作品的不同,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但对特别形式的《三国志演义》则未能作出公允的评价。至毛宗岗乃进而指出,《三国志演义》既与《史记》不同,又与《水浒》有很大的差别。他说:(《水浒》)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力难也(《读三国志法》)。按这里所说的一定之事,乃指一定范围内的史事(如章学诚所说的七分实事)。今仅就虚实问题而姑妄比拟之,《三国志演义》几乎介于《史记》与《水浒》之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