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出现较慢,但是针对性强,在作用的强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没有针对性的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机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异物,如果全部都以特异性免疫来对付,机体的消耗就会过大,因此先以非特异性免疫来处理,对机体更为有利。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进入机体的抗原,如果不经过吞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多数抗原将无法对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也就不会发生。此外,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例如,人体接种卡介苗以后,除了增强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能力以外,还增强了吞噬细胞对布氏杆菌和肿瘤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以及增加了干扰素的含量等。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 (摄取、处理) 增 分 感应再 B 细胞 殖 化 阶段次 侵 增殖分化 入 反应 记忆细胞 效应 B 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 T 阶段 增殖、分化 细胞 抗体 淋巴因子 效应 阶段抗原 靶细胞(凝结、沉淀) (激活溶酶体酶)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从图解不难看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式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3.吞噬细胞在棉衣过程中的作用(1)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充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吞噬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伸出伪足,将抗原摄入胞内,在胞内溶酶体中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清除抗原,有少数抗原被分解成保持抗原活性的多肽片断(抗原决定簇);抗原多肽与吞噬细胞中的 MHC(主要组成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合后,转移至细胞膜上,被 T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并与之发生了特异性的结合;最终在其他信号刺激和这种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了 B 细胞、T 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上过程也被称为抗原的呈递),从而引发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需要说明的是,抗原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其被加工、处理和呈递的机制也不同,所引发的免疫应答方式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细胞免疫过程中也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实际上,除了某些抗原可直接由 T 细胞识别外,其他的多数抗原是要经过吞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