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1页
1/14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2页
2/14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3页
3/14
201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都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当然,在承认《乐记》、《诗品》、《文选》、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的中心时,我们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研究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许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表了个态,对理论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含蕴着很新鲜的艺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小东西不成气候,而且只是孤立的、自发的见解,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碎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周密理论的根本。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一般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论系统。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已垮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利用的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的片段思想,彼此同样的零碎的。所以,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那是一种粗浅甚至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疏忽的借口试举一例。前些时,我们的文艺理论家对狄德罗的《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发生兴趣,写文章讨论。这“诡论”的要旨是: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惟妙惟肖地体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中”,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于外”;比如逼真表演剧中人的狂怒时,演员自己绝不认真冒火发疯。这在十八世纪欧洲并非狄德罗一家之言,且撇开不谈。在古代中国,民间的大众智慧也早觉察那个道理,简括为七字谚语:“先学无情后学戏”,狄德罗的理论使我们回过头来,对这句中国老话刮目相看,认识出它的深厚的义蕴;同时,这句中国老话也仿佛在十万八千里外给狄德罗的声援,我们因而认识到他那理论不是一个洋人的偏见和诡辩。这种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正是黑格尔一再讲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对习惯事物增进了理解,由“识”转而为“知”,从老相识进而为新或真相知。我们敢说,作为理论上的发现,那句俗话并不下于狄德罗的文章1.根据文章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