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 1 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 一五计划②三大改造③中共八大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⑤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⑥“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基础知识梳理】一、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一五计划” ①条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 年《宪法》颁布 ②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 ①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 ③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② 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③ 1960 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2)探索失误 ① 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经验和教训(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坚持民主集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