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预防,不是有了问题才开始干预,问题严重了才开始重视,早期预防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进展。一、创建良好的氛围1.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每个幼儿的性格、爱好、自理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有惹人疼爱的,也有各个方面并不突出甚至较弱的,这部分孩子的成长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温暖。例如,幼儿在园用餐期间把汤不小心撒在衣服上、地上时,老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语比批判更有效果,如此能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逐渐产生安全感。2.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人际交往水平较好,在班级中和大部分幼儿都能愉快沟通,但也有部分幼儿交往能力较弱,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主动与之沟通,逐渐建立友谊,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这部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建构区活动时,老师可以实行“强弱搭配”的策略,引导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促进交往,达到“幼幼互动”的效果,营造良好的班级交往氛围。3.家人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老师要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家长多沟通,让他们了解陪伴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学会与孩子沟通与沟通,建立亲热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二、提升幼儿老师素养1.注重幼儿老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老师理解职业、认知职业。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类最漂亮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酬劳。”让老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规划、有理想、有理想,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可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例如,老师在每月的党、团活动中可以设计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近期国内出现的各类师德类案例分析,警钟长鸣;第二部分,心灵鸡汤为老师长期疲乏的心理、疲劳的身体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帮助老师发泄紧张与不安的情绪、疏导心中的压力,让老师相互倾诉、放空自我;第三部分,提升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2.引导老师系统化地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园要组织系统的、专业的、全面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培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对骨干老师进行培训,骨干老师“传帮带”年轻老师,以减少老师因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及时观察与辨析的情况,提升幼儿老师的行为观察与评价能力。3.注重幼儿老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针对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教案等,幼儿园可以聘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来园进行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