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卷的新异处和高三教学的几点建议一、课标卷的新异处1 结构与分值与前不同课标卷 I 卷,阅读题(主客观均有)。甲 必考题。先是小阅读(多属社会科学论文,为论述类文本,千字左右)9 分;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客观结合(实词,信息筛选比较,文意理解)9 分,译文 10 分;再是古代诗歌鉴赏,11 分;再是名句名篇默写,6 分。乙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外短篇小说,1500 字左右)25 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或访谈、报道等)25 分,二者任选其一。课标卷 II 卷,表达题(主客观均有)。先是语言文字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中的成语,语病,衔接,9 分;补写,仿写 11 分;最后是写作 60 分。以上可见试卷结构的改变体现在顺序调整和分值调整方面。将阅读放在试卷的开头,要求学生一上来就进入阅读状态。将以往全国卷的第一大题 12 分与第六大题 15 分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共 27 分,合并为语用表达题共 20 分,而将其结余的 7 分分别加到古代诗歌鉴赏(加 3 分)、名句名篇默写(加 1 分)、大阅读(加 3 分)上。2 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① 重积累·整合,名句名篇初中内容达 4 分。 ② 重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调整了阅读的权重:古代诗歌鉴赏增加 3 分,大阅读(小说或传记)增加 3 分。③ 选修和必修有所体现,学生的选择性有所体现,设置了选考题。④ 重发现·创新,设置探究题(也称开放性试题,占 8 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要求根据文体特点(小说阅读可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传记阅读可从内容),任选一个方面,陈述观点,并作分析。2010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其考核目标定位于六个层级中的最高层级。表述为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⑤ 重应用·拓展,语言运用着眼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设置补写题,从以往的选词考查提升到补写短语、句子的高度。3 近三年选文与设题的变化选文方面:08 年开篇为社科论文《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文学类文本为小说《二十年以后》,作者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实用类文本为传记《盛宣怀传》(清 实业家教育家)。09 年开篇为社科论文《诗与歌词》;文学类文本为小说《孕妇和牛》,作者是中国作家铁凝;实用类文本为传记《寻找教育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