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解读理解文中句子,就是能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翻译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要通顺、规范、简洁、明白、生动。二、考查方式一是在第Ⅰ卷的文言文中选 2-3 个句子,一是给一小段或全译或选几句译。三、应考方略1. 通过课本文言文的复习,积累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知识,了解古代生活习惯、表达方式。2. 选取课本上的典范篇目 2-3 篇,或几段,规范翻译。3. 选课外 2-3 篇文章试着翻译,找出错误地方,集中纠正。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语气得分点;意译为辅,意思要准确、清晰、连贯。翻译的常用方法:(1)对换。即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例如:蹇叔 之 子 与 师蹇步 的 儿子 参加(了这支) 军队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的方式主要有:①在单音词前后加前缀或后缀。如:石(石头)。②在单音词前后加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来达意。如:财(钱财),愚(愚笨),过(过失)等。③换成另一个词。如益(更加),逐(追击)等。(2)保留。指保留不译。像朝代、年号、人物、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翻译。如上例中的“蹇叔”,又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就可以照写。(3)删略。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同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还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4)添补。即补充文言中省略了而现代汉语却不能省略的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须添补:① 补上必要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气贯通。② 补足原文中省略了的句子成分。③ 补上必要的量词。例如:“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