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和细胞壁”一节的教学设计摘要 在浙科版生物 “细胞膜与细胞壁”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补充科学史资料,让学生逐步认识质膜的结构;通过参与质膜结构模型的学习过程,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键词 浙科版生物 细胞膜 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浙科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是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渗透作用、物质代谢以及免疫等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起到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通过科学史素材让学生体会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是进行探究教学的良好素材。本人结合人教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当代课程观、当代知识观、建构主义等教学理念下,对本节内容进行处理。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概述“流动镶嵌模型”主要观点;说出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排布特点;阐明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探究细胞膜的结构,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质膜结构模型的学习过程,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 教学过程 教师搜集科学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材料用具。学生在上课前一天预习。3.1 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演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学生兴致盎然,密切关注玉米着色情况。通过同学预测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体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同学的合作下,得出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为什么会有选择透性,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从而引出细胞膜的结构。就像剥笋衣一样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欲望。3.2 重现科学史,体会科学探究之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如果直接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告诉学生,又将走上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老路。因此,本人重现科学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1)细胞膜的成分 展示材料一:1895 年,欧文顿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