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常思王国维 作者:王波 《甘肃日报》2012 年 4 月 6 日 第一次知道王国维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考场上绊了我一下。语文考卷里一道填空题,要求填《人间词话》的作者。 对于小县城的高三理科生我来说,无论是《人间词话》还是王国维,都属于知识的盲点。“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导师”等名号,更是闻所未闻,远不如我眼前的江边流水和天上浮云真切。在这怪僻的考题面前,我跌倒了,心里总抱怨出题的老师真是莫名其妙,把题出得这么偏。 很快,我就发现抱怨无济于事。这个叫王国维的人变本加厉,屡屡出现在语文考卷的阅读理解题里,大谈古今成大事者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一介乡野小青年,当时实在无法理解,这些我眼里潦倒文人的愁词怨调,怎么一转眼到他嘴里,就成了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看着试卷上的大红叉叉,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鄙夷地浮起四个字——“故弄玄虚”。 话虽如此,我还是硬着头皮啃下了老师指明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因为老师一再强调,考场如战场。而我,只想考个高分。我第一次牢牢记住考卷上那个难缠的王国维,更像是一个遭遇过小挫折的高中生的功利性投机。 随着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名工科学生,不再有语文考试,我以为此生与王国维尘缘已尽。现实却再次戏弄了我。 2001 年 12 月 24 日下午,我们师生十余人以考察的名义,在清华大学与十余名清华师生座谈后,集体参观清华校园。行至大礼堂和清华学堂,我不禁开始艳羡清华学生能有如此别致的校园。 当众人在“行胜于言”的日晷处轮番合影时,我去上厕所,不知不觉竟走到一座斑驳的石碑前。定睛一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高三时痛苦背下的知识,这时派上了用场。怀着“不是冤家不聚首”的心情,我转到背面看碑文。 看至“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内心的好奇渐渐被沉重所代替;再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则差点儿让我陷入沉思。同伴的呼唤声,让我回过神来。但在抬脚离开石碑那一刻,我已经作出决定——进入这个校园求学。 当晚在饭店里欢度平安夜,嬉笑着与圣诞老人合影时,我始终因为下午临时作出的决定而心神不宁。人生的轨迹,也从此开始与以往的规划不同。 回校之后,我在清华招生网站上疯狂寻找喜欢的导师和专业,并选定目标。为一改自己不学无术的叛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