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还是不扶,这是个问题作者:田文璐老人当街摔倒,扶不扶?尽管频发的“彭宇案”让人们对于这凉薄的社会更添了一份失望但在经历了全民人讨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浮躁,认真地审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根据某网站的调查,在参与投票的 1883 人中,44%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名为“法号流氓”的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关于扶与不扶,两方支持者都有言之凿凿的理由:扶,社会道德不可废;不扶,谁会冒着被追责的风险来做好事?然而,事实表明,也有相当多的人立场左右摇摆:扶助老人本应当,概因向善之心人人有之,但毕竟有前车之鉴,回头审视自身状况,若因此惹祸,自己能承担得了吗?小免令人望而却步。 尽管多数人承认“扶”足正义,但更多的人遇老人倒地恐怕也会趋利避害。为什么这个社会扶小起老人?这值得我们探究。 扶老人成本核算 经历了“彭宇案”等案例,“扶老人恐惧症”正成燎原之势。此事在以前,老人摔倒扶一把很正常;而放到现在,扶老人可能会让你付出你无法偿付的成本。“彭宇案”负面效应的实质,就在于它反映了在当下中国,做类似“扶老人”的好事,风险太大,成本太高。 之一:名誉成本 目前在我国,很多人对他人的道德要求过于强烈,结果 往往把道德当成了义务。“扶老人”本来只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由于“见义勇为”的崇高感,很多情况下却变成了一种“法律义务”,不仅要送老人入医院,甚至还要承担垫付医药费、被诬陷后赔偿等种种风险。本来,面对这种情况,去扶跌倒的老人都是本着助人为乐的精神帮忙,但在救助老人的过程中若有意外,便会被其家人指责。如果被误解撞伤老人,被指指点点,名声自是不好听;而若是遇到彭宇的状况,法院的判决更是让你的名声臭上加臭。 之二:金钱成本 “彭宇案”等案例表明,扶摔倒老人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彭宇案”中,摔倒的老太称彭宇撞倒了她,向他索赔 13 万元,虽然最后法庭判处彭宇赔偿 4 万元,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不小的一笔款项。在没有目击证人、视频之类证据的情况下,法院认为彭宇没撞人而去扶,还将人送到医院,另外还垫付 200 元医疗费,有悖常理,按其推理,彭宇当属做贼心虚,金钱赔偿也就是应当的了。 而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虽意在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却更让人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