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救赎作者:杨敏1937 年,南京的平安夜。 日军的烧杀抢掠仍在持续,城南与城东火光冲天。 这一晚,魏特林在日记中写道:“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 10 点,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 事顾问会晤?他要求我们从 1 万名难民中挑选 100 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 21人。” 彼时,魏特林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学校设立的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中,收容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2005 年,华裔作家严歌苓将《魏特林日记》里的这几行文字,发酵成小说《金陵十三钗》:13 名妓女自愿代替女学生充当日军慰安妇。她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说,南京大屠杀期间有 8 万妇女被强奸,因此那段历史在西方被叫做“南京大强奸”。实际上,这是一个外族对一个民族从肉体到心理的强奸,它比屠杀更残酷。 华裔作家哈金看过《魏特林日记》后,收集大量史料,写成小说《南京安魂曲》。 明妮·魏特林当年工作过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来并入南京师范大学,现成为该校的随园校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在学校看到,几栋精美的中式建筑被粉饰一新,在冬日的萧瑟里显得格外斑斓耀眼。 74 年前,这几栋建筑,以及学校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南京妇女的救命安身之所。 5 次拒绝撤离 1937 年秋的南京,充满了躁动惶恐的末世气息。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部分师生都已撤退到后方,自愿留下来的 4 名教师和 11 名职员组成了留守委员会。其中,学院教育系主任、51 岁的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任代理校长,舍监程瑞芳和总务主任陈斐然协助她。 8、9 月间,魏特林 4 次收到了美国大使馆的撤离通知。 第 2 次收到撤离通知后,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有责任负起使命来,“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而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此时,自愿留在南京的,除魏特林,还有 20 多位欧美人,多是传教士、教授、医生或商人。他们希望在南京按照上海的模式设立一个安全区,为平民提供避难场所。 11 月 15 日,由 7 个美国人、3 个德国人、4 个英国人和 1 个丹麦人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德国西门子洋行南京办事处负责人、同时也是纳粹党在南京的首领约翰·拉贝,当选为主席。 安全区东起中山路,西到西康路,南至汉中路,北面到山西路与中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