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过眼 作者:押沙龙 《中国经营报》2012 年 7 月 7 日 奢侈品的概念总是有些含糊不定。如果我们把它定义为“超出需要之上的稀缺物品”,那么它的范围总是充满变动的。有些奢侈品会由于所谓“拖拽效用”沦为普通物品,比如手机在 20 年前是奢侈品,今天则不是。而有些奢侈品,比如 10 克拉的钻石,除非菲茨杰拉德的《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从小说成为现实,否则它将一直会是奢侈品。历史上对奢侈品总是充满争议,有人将它视为无意义的堕落之物,有人则视为创造未来的开路先锋。但无论我们怎么看,奢侈品都会和人类文明相始终。 权力对金钱的反动 奢侈品从一开始,就围绕着两个主题:财富和权力。在现代经济兴起之前,权力是首要的,财富则是依附性的。因此古代社会的奢侈品首先是一种权力物。社会需要靠它来展示权力、构建等级、维持运转。 比如关于裘皮。现在你只要不被标签上的一串零吓倒,就可以买到任何款式的裘皮大衣。但在春秋之前并非如此,那时天子才可以穿白狐裘,最为高档,诸侯和大夫只能穿青狐裘,平民只能穿犬羊裘。平民也不许戴冠,所以被称为“黔首”。至于丝绸,汉朝就严格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 在西方,奢侈品也展现出这样的权力结构。罗马的尼禄曾下令,任何贩卖、穿戴紫红衣的人,统统处死。后来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又反复重申这条禁令。在中世纪时代,欧洲大多数国家都有过对奢侈品的各种禁令。比如平民阶层如果在衣服上镶嵌宝石,或者装上毛领子,往往就会被没收,本人也可能会遭罚款或鞭笞。 这些限制是权力对金钱的反动。它在历史上渐渐消失,但却给后来的奢侈品打上了心理上的烙印。 中国的与欧洲的 权力对奢侈品的垄断走向松动。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它是在中国的唐宋之际开始加速的。到明清之际,奢侈品已经渗透到了市民阶层中。很多奢侈品出现了明显的“拖拽效应”,开始成为日常用品。而奢侈品一旦普及,就成了“被玷污的”东西,富人们转而它求。 比如以前的“细木家具”属于贵族化的奢侈品,到明朝就已经普及,富豪们转而青睐花梨木、乌木等家具。这些家具的价格相当惊人。比如《金瓶梅》中,潘金莲缠着西门庆要买一个“螺钿攒造”的大床,价格居然高达 60 两银子。要知道,当时买一个小丫头不过几两银子,多也不过十数两。 西方奢侈品起步较晚。马可·波罗到中国时,看见那些瓷器、家具,还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魂不附体。但在文艺复兴前夜,欧洲的奢侈品行业快速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