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宕敛结合 静水深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叙事和抒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小品文,也是苏轼怀人散文中的名篇。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很不喜欢这篇文章,追问之后才知道,他们觉得写的比较“散乱”“随意”,有的段落无关紧要,情感的气脉似乎不易把握,这成了教学中的一个疑难。事实上,这正是苏轼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竹子里的世界 竹子是本篇叙事文里出现的重要物象,是开启文本的引线,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等句子看似闲闲一笔,其实寄意丰厚。在自然界万千植物中,竹子可谓最得中国文化神韵了,它被赋予了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宁折不弯”的坚韧和“中通外直”的挺拔一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现代画家李苦禅有云:“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古人还将竹之品质概括为七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它已然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君子化身,成为一种不灭的古典精魂。文与可常年画竹、写竹、咏竹,日积月累,人与竹互相感染,彼此熏陶,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心性的默契、心灵的会意和情感的共融。“其身与竹化”“渭滨千亩在胸中”,从而使得笔下的竹子“无穷出清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竹之姿即是人的貌,清瘦淡雅,竹之神即是人之品,凛然高洁,在竹的映衬下,文与可的气度和风骨已经初现。 由竹子说开去,有自然竹,有画论,有诗文,有典故,这就是宕。主要表现为选材和行文方式的灵动多变,散文的选材应丰博,思路撒得开,放得远,不拘一格。正如刘勰所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谢有顺也认为:“它(散文)要求随心自然,不苛不饰,有时越是能冲破俗套、多一些旁逸斜出的东西,就越能显出散文的神韵。” 如果开头直接破题,题旨立现,中规中矩写来,则如一马平川,一望即知,缺少了散文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失去了散文的本色。“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透过水银泻地的文字,我们渐渐读出这样一层意思:竹子是他们的共同喜好,也是友谊的绝好见证。 二、寻常事中的本真和雅趣 苏轼的散文是极其生活化的,他不追求重大和高远,着力于开掘寻常事,在小事中写人记趣。缣素作袜、寒梢万尺和失笑喷饭,表现文与可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