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读懂“老计”了? 记得语文考试当天考生们出来的时候,他们似乎对考试充满了信心,感觉题目不难,尤其是作文,大多数考生感觉良好。我甚感欣慰。后来看到了作文题,心中有点犯嘀咕,这题目看着容易,其实并不太好写。 看上去这个材料的包容性很强,但由于是材料作文,材料本身对于学生开掘内涵和拓展素材具有天然的限制作用,也就是说,想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能够对材料有足够清晰和深刻的把握,否则就必定会写得似是而非,鹿马难辨,其结果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悲催”。 考生第一感觉好写是因为这是一则典型的“好人好事”,而且这个好人的典型特点是长时间地坚守自己的职责,因而“坚守”“责任”这类学生很熟悉的立意自然成为学生作文的首选方向。可以想见司马迁等历史伟人或者感动过中国的那些好人们又“寝食难安”了,不过每年六月他们都会被广大学子提及数万次,可能也都习惯了吧。 不少考生是这样构思的,第一段先引述材料,把老计同志的精神概括为“坚守”,完成立论。第二段就这样写:“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像老计这样拥有坚守精神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第三段写司马迁九死不悔,第四段写苏武百转千回,第五段写文天祥视死如归。第六段回扣一下第一段,号召大家好好学习,继承先辈的遗志。 这思路挺清楚吧,事实上这样写的同学大有人在。可是如果真是这样写,你就真的“悲催”了。 ——你想想,就这么把老计和司马迁凑合在一起,感觉不别扭吗? ——不别扭!我们老师说了,就是要从材料里面提取个话题词,然后找同类的人物写。 ——是啊,作文基本构思是这样的,可老师们也说了啊,要找“同类”的人啊,司马迁和老计是同类的人吗? ——怎么不同类?他们都是具有坚守精神的人啊。 ——是啊,他们都坚守了,可他们坚守的内涵一样吗? ——内涵?是什么? ——…… 我们可以假想上述对话的存在。其实有上述构思的学生一定不会去思考什么叫做内涵的。北京考题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从来都是非常重视,今年的考题尤其如此,如果学生缺乏对老计精神世界的深层次理解,仅仅是从外在行为的相似性去寻找可以类比的人物,其结果就是看似与题相关,实则文不对题,其结果怎一个“悲催”了得! 倘若真要把老计和司马迁联系在一起写他们的坚守,也并非绝无可能,但前提是必须能够找到二者深层次的关联,这就必须首先要深刻地剖析老计行为背后的精神世界。老计坚守的是工作职责,这份坚守源于对工作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