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被“突然”捉弄的孩子王小妮在《上课记》中讲了这样一个课例:她带着学影视编导的学生们欣赏梵 ·高的油画《午休》——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这个画面的基础上扩展出一个小片段,题目叫《午休·突然》,写一个突发事件的降临。同学们请求用表演的形式完成作业,王老师答应了。几天后,八个小组分别呈上了他们的“作业”。令王老师难掩惊讶的是,这八个小组无一例外地都将“突然”设定成了“灾难的突然降临”。王老师问自己:难道,现实生活不能给予这些孩子安全感吗?她于是问他们:为什么“突然”发生的都是坏事?80 个人听了面面相觑。他们心里分明也有个声音在质问王老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心,在写了这个故事的那页书上盘桓了许久。仿佛是,那张纸页有着异乎寻常的分量,让我翻书的手感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习惯性地将一种叫“不美好”的液体注入一个叫“臆测”的罐子,已成了我们太多人的“集体无意识”行为。电视连续剧《感动生命》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外科医生马博铭在为一个小患者实施心脏手术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个“突然”——他的儿子出了车祸,急需实施开胸手术。马医生面临着两难选择,是继续手术,还是撇 下小患者去抢救自己的骨肉?马医生选择了前者。那集电视剧播出后,许多观众认为这个情节不真实。这时候,编剧兼导演陈燕民站出来了,他激动万分地说,这个情节,百分百来自生活!且说他本人曾被故事的原型感动得涕泪横流。但是,这样的解释反而为质疑这个情节的人火上浇油,他们说:快别见谁都说长得像雷锋了!谁见过医生待病人胜过亲人的?马博铭的“道德秀”让人反感……天!如果马博铭们连“秀”道德的热情都消失殆尽,如果柳叶 刀统统变成了索命刀,这样的“真实”才让你觉得舒服?我愿与你共同回忆那个听起来极不真实的故事:一个丧心病狂的大学生,在连续开枪射杀了 32 名本校同学之后自杀身亡。这个“突然”后面发生的事惊呆了全世界——学校举办的悼念仪式,放置了 33 块半圆形的石灰岩悼念碑,敲响了 33 下丧钟,放飞了 33 个气球;在凶手的悼念碑旁,同样摆放了玫瑰、 百合、康乃馨等鲜花和紫色蜡烛,同样有悼念便笺,同样有哭声震天——凶手也被看成是一名“遇难者”,心灵严重扭曲的他走得那么痛苦,引来了太多人的同情与悲悯。一个叫劳拉的人在给他的 便笺上写道:“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 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