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考试指导 高考语文应试方法歌谣 文言文概念素材 苏教版1、“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实词、虚词分两边:名动形、数量代;助叹拟、副介连。文言虚词另有“兼(语)”: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2、“词语活用”别发懵,词性区别在句中。名、动、形,可互变,使动、意动很常见。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断定“活用”不迟疑。 3、“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倒装)。 4、“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 5、“语意关系”有两句,其实就是找“关联”: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另有转折与条件。 6、“评价人物”要分项,“性格、政绩”是两样。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时间、地点要看准。概括“形象”讲客观,言简意赅求节俭。 对“文言知识”概念里面容易混淆的现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例 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 ①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③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④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⑤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⑥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2条,举数例区分: ①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②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 ④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