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建筑之高低近读美国作家米歇尔·梅耶的著作《老北京最后的日子》,一则故事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帝都北京有着低矮的天际线,它沿着紫禁城的屋顶,呈波浪般荡开。”梅耶写道,“英国大使随员记录了 1865 年斯坦利勋爵的讥笑:‘北京是一个巨大的失败,难道不是吗?整个城市连一幢两层的房子都没有,是吧?’”斯坦利说北京没有一幢两层的房子,或是因为他没有到过北京,只是草草翻了翻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拍摄的那部著名影集《中国》。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焚烧并劫掠了圆明园之后,比托把相机放在了北京的正阳门上,朝北拍摄了一组 180 度的城市俯瞰图,所见鳞次栉比的单层屋宇,确实容易给人留下那般印象。可是,比托的相机背后,即是数层之高的巍峨城楼,北京何至于连一幢两层的房子都没有呢?梅耶接下来的叙述更加有趣。“轻蔑,是相互的。”他写道,“在 18 世纪,康熙皇帝看到欧洲的房屋绘画,如此评论:‘毋庸置疑,欧洲一定是一个极小极可怜的国家,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城市,居民们不得不在空中生活。’”梅耶所引康熙皇帝的评语,见于 1743 年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从北京写给巴黎达素先生的书信。“他们(指中国人——笔者注)已经习惯于自己的建筑形式。在他们眼中,我们的建筑根本算不了什么。”王致诚在信中说,“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看待欧洲建筑或一些我们的代表性建筑的吗?欧洲的住宅和高大建筑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我们的街道被他们看成是在大山之间凿开的路。我们的房屋他们认为像是从远处看的穿了窟窿的悬崖,多少有点像野兽的洞穴或是熊窝。我们把一层楼建在另一层楼的顶上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一天内几次甘冒风险爬到五六层楼上去。”接着,他转述了康熙皇帝的那番话语,并表示:“我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都认为有正当的理由。”王致诚写信之时,欧洲正处于对中国文化满怀憧憬的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王室建筑师钱伯斯 1757 年出版《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和器皿的图案设计》,1772 年出版《东方园林论》,为欧洲的“中国风”推波助澜。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钱伯斯设计了一座八角形的中国宝塔,10 层,49.7 米高,虽然其层数不符合中国宝塔层数均为阳数(奇数)的传统,却明白无误地告诉西方人士中国并非没有建造高层建筑的能力。那时,从中国这个“新发现”的文明国度进口的物品和“中国风”建筑,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