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空间几何体是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的起始课,它在土木建筑、机械设计、航海测绘等大量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立体几何体系相比,人教 A 版对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作了重大改革。以往立体几何先研究点、直线、平面,再研究由它们构成的几何体,新课程则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种安排降低了立体几何学习入门难的门槛,强调几何直观,淡化几何论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本节课《空间几何体的结构》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 A 版必修 2第一章的第一节,课程标准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教学要求为: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发展几何直观能力。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现实世界中实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物进行归纳、分类、抽象、概括,得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本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已有所涉及,但要求不同,区别在于学习的深度和概括程度。讲课时要加强几何直观的训练,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同时,学会类比,学会推理,学会说理。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空间与图形”时,已经认识了一些具体的棱柱(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对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也比较具体,能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但没有学习柱体、锥体的定义,只停留在“看”的层面。本节课对它们的研究的更为深入,给出了它们的结构特征。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部分呈现的组合体多,复杂程度也加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空间图形是容易的,但要上升到用数学语言定义空间图形就比较困难.所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做一些柱体、锥体、台体的模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空间图形的定义,都通过学生观察他们自己所做的模型,结合教师、教材提供的图片,再讨论得出。三、教学目标设置⒈ 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概括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在柱、锥、台、球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及类比的思想方法; 3.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