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4高考语文 基础复习攻略解读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2014高考语文 基础复习攻略解读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第1页
1/25
2014高考语文 基础复习攻略解读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第2页
2/25
2014高考语文 基础复习攻略解读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第3页
3/25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文言虚词在 2006 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 2007 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特点。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史上变化比实词大。例如一词多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前者“之”为代词;后者“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又如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为连词。 2. 明确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3. 联系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虚词以实词为骨骼和支撑,是内容表达的传神之处,因此不能肢解词语,要在语境里体会理解。其次,还要明确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卷和各地高考试题题型来看,一般分为: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判别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合型的“选择题”,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中含有的虚词。此外,还有文言断句题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来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一、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勾践灭吴》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4高考语文 基础复习攻略解读 高考语文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