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的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通过力臂、力矩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物理思维(推理、抽象、理想化)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具]演示实验用能自由转动的自行车后轮。学生实验用教具:1.力矩盘及钩码、支架、弹簧秤、直角三角板(参见图1)。每2人一组。2.有刻度的均匀杠杆、支架、钩码4个、悬线及弹簧秤(参见图2)。每2人一组。 一、温故知新 [提问] 1.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对同一个质点,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略)2.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可能是什么状态?什么叫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回答略) 二、提出新课题 [引入] 本节课讨论“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问题。(板书标题。)[演示] 若甲、乙、丙三个小孩,用同样大的力F1、F2、F3作用于无链条的自行车后轮边缘上同一点P,方向如图3所示。观察、结论: F1使车轮产生转动效果显著; F2不产生使车轮转动的效果; F3使车轮产生的转动效果不明显。[提问] 三个力大小相等,作用于同一点P,为什么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议论、回答] 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线的空间方位不同。[幻灯显示] 如图4所示,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L2、L3不同。叠映显示力臂L1、L2、L3,以强化印象。由L1随F1慢动作转变位置到F3(L3)、F2(L2),但力都与力臂垂直。[小结 板书] (1)力臂(L):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分析提问] 同样的力臂(如L1),力变大(如F1′=2F1),产生的转动效果会有什么变化?[议论、观察演示、回答] (略)[小结] 力、力臂无论哪一个增大,力产生的使物体转动的效果都更明显,这种效应的大小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成正比,在物理学中称:[板书] (2)力与力臂的乘积叫力矩。M=FL,单位:Nm(与“J”不同)。[分析] 不同大小的力矩,使物体产生的转动效果不同。因此初中学过的杠杆平衡条件可叙述为: 动力矩=阻力矩。[讲述] 力矩的方向,可以从力使物体转动的方向得知,如图3冲力F1的力矩是顺时针方向的。[板书] 力矩有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的区别,可分别用“+”或“-”号表示。[演示] 用力F1使轮转动起来后,撤去F1,持续观察。[提问] 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答] 轴处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产生阻力矩。[提问] 阻力不存在,会出现什么现象?[回答] 由于惯性,轮子会匀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