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争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文,了解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亮的个性特征。 3、认识斟、酌、怔、敝、宗 5 个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2、今日,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 中南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就住在这里。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兴奋。 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指宝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致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致。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第一、二小节)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 第二段:(第三小节--三人对视,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席间,三人争抢废画,表现出主席极高的艺术造诣,郭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齐白石老先生谦逊的风格。 第三段:(最后一节)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常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4、再试着给课文第二段分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从酒席间,三人浅斟慢酌--毛主席竟然把它装裱得如此精致)毛主席把齐白石老人用来包刻章的废画装裱得异常精致。 第二层:(从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可要下手抢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