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等效和替代》一、教材分析: 矢量的运算法则是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难点,本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的体验中找寻物理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增强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教材通过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的复习,得出准确表示力的方法,为规律的得出提供依据。接着通过生活实例给学生渗透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与替代的思想,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激发学生寻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兴趣,进行实验与探究,在实践中得出规律,为下一节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教学设计:课题:力的等效和替代高一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正确作出力的图示,并理解力的等效与替代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课标的细化要求:1、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图示法,并能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等效替代的关系(3)知道合力与分力的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2、能力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思想(2)培养实验设计与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略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在科学探究中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思想(2)实验方案的设计(3)概念较抽象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力的特征,但对力的图示还未牢固掌握,特别是标度的选择,因此要在复习提问中加以强调。而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都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高中刚刚接触到矢量概念,在寻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可能有困难,应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重在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刻度尺、三角板、图钉(五个)设计思想教学主线设计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生活实例,理解新概念→讨论与交流,强化知识→规律的猜想和实验设计→实验与探究,寻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误差分析→小结教学媒体设计(1)教师的教具:台式电脑、投影屏幕、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刻度尺(2)学生的学具:分组用实验器材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提问引入:1 、 力 的 三 要 素 是 什么?2、有哪些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出一个力?3、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