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高考地理必备素材】我国国土综合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建设 京沪铁路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再到达上海,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辐射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产业带,对于我国东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铁路沿线重要城市有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和上海,还有德州、徐州、泰安、蚌埠、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共同构成充满活力的经济地带。京沪铁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全线长 1463 公里,现阶段运力已经饱和,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该铁路运营里程仅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 2.5%,却承担了全国 11.2%的铁路客货运输量。在此形势下,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铁道部的预可研报告,京沪高速铁路新建高速双线,全长 1307 公里,比现有铁路缩短 150 公里。设车站 24 个,站间距平均 55 公里。最高运行时速 300 公里,中速运行时速 160 公里。总投资 900-1000 亿元。新建京沪高速铁路与现有京沪线基本上实现了客货分流,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分工和规模化经营的巨大效益。国际上通常将列车运营时速达到 200 公里以上的铁路称为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的技术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轮轨接触技术、非摆式车体技术、摆式车体技术、磁悬浮技术—超导技术。高速铁路具有旅行时间短、运量大、土地占用面积小、能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运行准时、安全可靠、社会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关于第二条京沪线,曾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由铁道部提出,主张修建高速轮轨铁路;另一种意见是选择“磁悬浮”方式。磁悬浮列车实际上是依靠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将列车悬浮于空中并导向运行,实现列车与地面轨道之间的无机械接触,再利用线性电机驱动列车运行。目前,国家基本上确定为高速轮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