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重力与重心一、课标解读在《课标》中对“重力和重心”没有要求,但考虑到本章是力学的基础,而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因此本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重力与重心,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教科书上该节课叙述的内容,基本是学生在初中领略过的物理知识。如果照教科书平铺直叙,教学的设计“浅”了,只当复习初中所学,耗了一课时会可惜;但如果拓展内容,把这“相互作用”的第一节教学设计“深”了,学习的时机善不成熟,白白费劲。只有把“重力与重心”的教学当成是对初中的力学知识的小结,将它作为后面 “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三定律”学习基础,才会使这节课成为静力学、动力学美妙的开篇之作让该课堂教学意味深长。二、教材分析与教材的处理1.教材特点① 内容与地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①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②力的表达: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式;③重力如何产生?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表达 ?④ 重力的测量;⑤什么是重心?物体的重心与什么有关?重心与物体的稳定的关系。重力和重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教学时应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好“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和“实验与探究”,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明确“受力”的含意。(2)知道针对受力物体做受力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式 G=mg,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和联系。(4)知道重心的概念,了解测定重心位置的常用办法。③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图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难点:重心的位置的测定2.教材的处理第一段标(力的描述):用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知力,再次理解力的概念,对受力物体作受力分析,讨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从而由感知上升到力的概念,进而掌握力的图示和受力示意图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段标(重力及其测量):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质疑的条件下,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化几个知识的学习:①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②重力 G=mg;③ 重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学习①知识时,提出“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吗?”简要提及万有引力定律和地球自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