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清醒”写作示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纷繁的生活和自我的言行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头脑清醒,才会心灵清静,才能真正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请联系社会生活与自我经历,以“清醒”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思路导引】 一、要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辞海》对“清醒”一词的解释是“清楚明白,不糊涂,不昏乱”。对中学生而言,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是要明辨是非,坚守自我,面对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要能分辨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高尚与庸俗,等等。一定要注意,不能将“清醒”误解为“看破红尘”或“逃避现实”,更不能让文章成为愤世嫉俗或发泄不满的工具。否则会出现思想错误或偏离主题的问题。 二、要选择丰富典型的材料。不管用哪种文体写作,选材是关键。写记叙文,得在巧字上做文章;写议论文,则力求在材料的典型与丰富上突破。 【素材鲜读】 1、季羡林自摘三顶桂冠。 2007 年 1 月 7 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季羡林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诚如季先生所言,他的国学基础也就是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他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他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先生自知之明的清醒不仅无损他的学问,反倒使其人格陡然巍峨了许多。 使用招法:季先生的清醒和自知之明涤清了学界功利浮躁的暗流,这对那些喜欢将头衔印于名片,爱好求名逐利求身份的人不啻是最有力的棒喝。此素材鲜活而又内涵深刻,能够与现实有种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2、罗京把清醒留给自己。 不不少观众说,从来没有看见罗京笑过,激动过。罗京认为:“我的职业决定了从我嘴里出去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新闻要求有一个常态,要有相对的客观,所以我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其实让我激动的新闻有很多,毕竟我们是做新闻节目的,新闻就是见证历史,这么多年,我们国家发生很多重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甚至很多都是参与者。这些历史事件虽然给我很大的震撼,但我在电视屏幕上代表的不是我个人,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因此我一方面要感染别人,同时又要保持一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