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备战】2012高三地理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学案

【备战】2012高三地理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学案_第1页
1/2
【备战】2012高三地理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学案_第2页
2/2
备战 2012 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首先,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 3/4 以蒸散形式排出,1/4 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 55%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转化循环而蒸散。第二,旱季和雨季更替,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表现为季节性的上行和下行过程的更替。第三,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三、地球化学分区及水盐运动动态变化 在气候、地貌和古代积盐过程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易溶盐的化学流空间上有规律地进行着迁移、积聚和分异过程。按其空间分异特征和易溶盐在土壤—潜水中淋溶和积聚的特点,可以划分为 5 个大区和一些亚区(略)四、农业综合开发与专业化发展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对全区耕地 4/5 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和开垦宜农荒地,以增产粮、棉、油、肉为主要目标。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棉油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前 6 年(1988—1993 年)统计,通过综合整治措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 409.6×104hm2,其中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 386.6×104hm2,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221×104hm2,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全区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新格局。在开发区内林木覆盖率一般增加 3---6 个百分点。减轻了风沙和干旱危害,调节了农田水热条件,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使原来盐碱、风沙、涝洼等多灾的低产农田生态系统转化为高产、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3.农业结构优化4.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化发展5.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改革步伐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地高于非开发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与商品农业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小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与专业化方向转变,加快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备战】2012高三地理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