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23 结构要有梯度、有变化学案略语 考场上总有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尤其表现在结构上多平面,少立体;多呆板,少灵动;多并列,少梯度。高考阅卷老师的共同感受是文章缺少深度,只是平行展开,没有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深刻性不足,流于平淡;尤其在写议论文中只会使用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在“分”的部分又多选用“平行结构”,较少用到对比结构和递进结构。阅卷老师大声疾呼:多写一些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而写出有层次、有梯度、有变化的文章,可以从立意、文体、表达多个角度出击。该学案从最容易、见效最快的结构入手,与你一起探讨作文升格之道。佳作一:(2013·江苏优秀议论文)不可惊扰的寂静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开篇以比喻句的形式点题,开门见山。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狂潮,让本来单纯、潜心做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心灵的净土。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再后来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大众学者遭遇非议……这些学者们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列举学者们守不住寂静的现象。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揭示背后的原因。由现象到原因,显示思考的深入。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1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实际上为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然而”,笔锋一转,换个角度,自省“我们”是如何用微博形式惊扰学术的寂静的。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