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一 商鞅变法♦理主干一、时代背景1.时代特征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表现经济① 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工、商业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① 教育:民间办学兴盛。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二、措施1.经济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2)推行秦律。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三、评价1.积极作用2.历史局限♦引史料史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如下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史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1——《史记》卷 87解读 史料表明变法使秦国百姓富足,国家富强,诸侯国都推举秦国为霸主。史料三 (商鞅立法)“弃灰于道者”都要处以黥刑,其理由就是“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而实际的情况,则是“网密而刑虐”。据刘歆说,商鞅“一日临渭而论(编者注:处决)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处以车裂酷刑,族人也被诛杀(明末刻本《新列国志》插图)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轻罪重罚;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支持,被处以车裂酷刑,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讲要点1.对改革的原因(背景)的认识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归类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