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材料,发掘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学案略语 探究题是传记阅读考查中难度最大、分值最多的一道题。其探究点有传主特点、文本特点、作者观点等,核心是针对传主作探究,即多角度发掘传主身上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及由此带来的启示。这种探究要求牢牢立足于文本材料。因此,认真阅读全面筛选,依据文本材料多角度思考,才能做好这种题型。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邵逸夫:唱不尽的“游子吟”2014 年 1 月 7 日,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终年 107 岁。这一年,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已经过去了 87 年。在这 87 年里,他有 57 年在香港度过,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最终登上娱乐圈的巅峰。在这 87 年里,邵逸夫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连电影明星会说上海话的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造就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勤奋,规矩,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大哥邵醉翁于 1925 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起点。邵醉翁为天一确立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这成为邵逸夫一生遵守的信条。1964 年,邵逸夫接受邵氏自办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就这样说:“我生产电影,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上世纪 50 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 30 年的南洋,只身赴港,耗时 7 年建成了邵氏影城,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邵氏影城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个影城里,他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有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而邵氏影城的第一炮,就是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挑出来的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江山美人》。该片公映后,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因此一举站稳脚跟。之后,邵逸夫又砸下重金,先后拍摄了《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1967 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刷新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