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24 如何掌握文言语段准确断句的技巧学案略语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1.(2013·重庆)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岁 饥 丐 者 接 踵 县 无 室 庐 以 居 之 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 冻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 州 县 倘 能 给 数 椽 以 安 之 岂 不 愈 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 益 之 观 美 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答案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参考译文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2.用“/”给下面的画线部分断句。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 之 履 平 地 而 不 与 洼 适 也 及 其 久 则 洼 者 若 平 至 使 久 而 即 乎 其 故 则 反 窒 焉 而 不 宁 故 君 子 之 学 贵 乎 慎 始 。(刘蓉《习惯说》)答案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参考译文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3.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 王 旰 食 日 不 暇 给 今 四 郊 多 垒 宜 人 人 自 效 而 虚 谈 费 务 浮 文 妨 要 恐 非 当 今 所 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问题反思1你在做文言断句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答: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