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融入 思考 计算机辅助历史知识教学的尝试 近年来,我在常识课堂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历史知识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极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运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在课的一开始,就激活主体,使学生产生探求历史知识的兴趣。如《秦始皇嬴政》一课中,我首先通过计算机出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各行的行徽,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并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行徽都是外圆内方的?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我顺势告诉学生:其实这和秦始皇有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由此很好地找到了现实和历史之间的结合点,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造“史境”,促进参与。 历史距离现实比较遥远,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游离于历史知识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了解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人物,课堂参与率不高。计算机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觉得不再是旁观历史,而是充分融入到历史中去,和历史人物一起活动,一起思考。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中介绍“四渡赤水”时,我利用计算机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通过行军路线的动态演示,配合电影“四渡赤水”中的背景介绍,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又如《秦始皇嬴政》一课,讲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在教学前,我首先描述了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秦朝时商业已很发达,货币使用很普遍,但原来六国货币的形状,大小,重量都不一样,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并通过计算机出示刀币、铲币等,问学生:“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做?”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替秦始皇想办法,出主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丰富感知,熟悉史实。 思维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贮功能,它可以把教学要点、资料(文字、数据)、图形(地图、示意图)、表格、景观图片、问题、习题等,根据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做成课件储存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在计算机中贮存了“红军长征路线图”,并通过设计制作,使行军路线能根据指令闪烁或改变方向;又输入湘鄂川黔等其它三个革命根据地的文字资料、遵义会址图片,从电影《四渡赤水》中刻录了有关的镜头,还根据红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