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落实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①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 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背景 ② 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 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③ 教育学术:出现了 ,平 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1)背景私人讲学思想解放2.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① 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要做 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 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 主张仁有教无类(2)孟子和荀子① 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实行“ ”,进一步提 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 “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的著名论断;提出“人之性 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② 主张仁政③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学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孟子和荀子又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1)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成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儒学。(2)孟子在孔子思想主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性善论”、“仁政”学说,五伦学说。(3)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提出了“性恶论”。战国理解升华3.道家 (1)老子 时间:春秋晚期。 主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 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 ”的 政治主张;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时间:战国时期。 主要思想:把世间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