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 年的 7000 万增加到 2000 年的 1.4 亿,10 年内翻了一番。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解决就业问题。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 15 至 35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家庭化趋势是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地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数量从 1992 年的 517 个增加到 2000 年的 663 个;镇从 1992 年的 10587 个增加到 2000 年的20312 个。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由 1990 年的 26.23%提高到 2000 年的 36.09%,提高了近 10 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国内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降低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通过优先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老年人投靠子女问题等,加快了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通过积极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等,为人口流动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