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 主讲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先生,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长期从事中国海洋大地构造和石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担任过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他先后发表了《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以及论文 80 余篇。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 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3 年获李四光科学荣誉奖。1997 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特等奖。 他说:促成中国油气“二次创业”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内容简介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也是战略物资。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石油,或者是石油紧缺,就是个非常危险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原油已经进口到 7000 万吨,每年要拿出 200 亿美元,到国际市场上去把原油换回来,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温家宝副总理批示。“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叫陆相?什么叫海相呢?我们过去都说中国是陆相生油,就是在海水从中国大陆退出去了以后,还剩了河流、湖泊,还有沼泽,在这些地方同样可以生油,这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极大的贡献。海相就是在浅海里面、海洋的环境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地质上管它叫做海相,同样也可以生油。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地层里找到的,1937 年,就是咱们国家解放前,年产 12 万吨原油,就是靠玉门油矿。当时全世界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里找,从没有人提陆相。中国油气第一次创业的成绩是巨大的,1960 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条消息,叫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自己的原油能够生产了,1959 年开始,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年产 5000 万吨。1963 年,又发现了胜利油田跟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产量最好的时候,达到了3300 万吨;辽河油田达到 2000 万吨。等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 1 亿吨的产量,等到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原油年产量已经达到了 1.67 亿吨,占世界第 5 位。 第一次创业就是陆相生油,给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奠定了基础。总体上来讲,石油年产量是一直在增加的,但是我们的需求量也在增加,1993 年进口原油 3000 万吨。等到 2000 年已经进口到 7000 万吨。预计 2010 年石油缺口要达 1 亿吨,而天然气缺口要有 400 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