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 2014 年高中化学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解析:本课时着重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教师应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并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2.解析本节课采用以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启发、推理、对比、讲解等教法,让学生从我们熟知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章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应该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思考: C + O2 = CO2宏观 12 克 32 克 44 克微观 1 1 1 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例:12 克碳中含有多少个碳原子?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1.99×10-23克所以,12 克/ 1.99×10-23克≈6.02×10-236.02×10-23如此巨大的数字不方便计算和交流,怎么办?物 质 的 量( n )摩尔( mol )——物质的量的单位阿 伏 加 德 罗 常 数(NA)小结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引入新课]让学生称量 1 粒小米、1 粒大米的质量,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