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愧色”相信大家都读过彭端淑的一部作品——《为学》吧!文中说的是一个贫僧凭着自己的自信与坚持不懈的毅力,千里迢迢到达南海取到真经,并成为一代高僧;而富僧却瞻前顾后,更主要的是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导致自己一事无成。我想,大家一定会对富僧加以批评。认为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达南海 ,这确实让人大失所望。而我读了此文后,却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也许往往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当富僧看到贫僧从南海回来以后,脸上显出了“愧色”,仅此一点,作者也认为他是值得赞许的。能显出“愧色”就说明了他有悔意,他的“愧色”至少会成为他以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在做错之后显出“愧色”,那就说明他已经知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勇气去悔改。因此,拥有“愧色”,就拥有了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展开历史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因没有实现理想,又在“愧色”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的。我国古代的苏洵,在他未考中进士,有“愧色”后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道家之说,终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年轻时突然丧失了听力。当时他痛苦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在有“愧色”后,他不但没有继续沉沦,反而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所有困难。最后,一部世界著名的杰作——《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之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来说吧!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见什么砸什么,听见别人在他面前说“跑”、“跳”、“走”之类的话就大发雷霆。当他猛然发现母亲为了他而言行变得小心翼翼,精神也为之紧张时,他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色”。从此一改常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创作,终于成为一代令人佩服的优秀作家。中国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语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当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只是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最后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让众人刮目相看。 可见,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没有“愧色”,永远爬不起来。一位哲学家说过:“困难和挫折对某些人来说是灾难,而对某些人来说是财富,就看你如何去对待它。”事实证明,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然后再继续奋斗,创造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