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 2015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 (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 (3)介绍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