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 2015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鸿门宴过程;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教学重点】目标 1、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师生共同回忆。)2.相关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 206 年 12 月,在新丰鸿门 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第一部分(第 1、2 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第 3、4 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 5、6、7 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三、合作探究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1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