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刘良华博士《教师成长》专题讲座 第一章: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 中国的教师一直被称为“教学工作者”,这是对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显示为“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也可能显示为“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还可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比较最充分的形态。第一节 “吃透”教材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交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这实在是误解。一、解释:先吃透教材,再超越教材在教学之前,教师和他的学生往往会获得一份正式出版的课本(或称之为“教材”、“教科书”)。传统意义的上课,主要是指“学课本”;传统意义的考试,主要是考课本上的知识。但是,课本不过是围绕某些知识提供相关的“例子”或“案例”。“课文不过是一些例子”。在解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这个例子,也可以提供另外的例子。没有必要把课本神化,把课本视为“钦定的文件”。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死守课本,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会超越课本。坏的教师各有各的坏,但好的教师总是有相同的好。好的教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好:这样的老师绝不会“照本宣科”。如果老师打算不让自己成为“照本宣科”的坏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二、案例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照本宣科的张老师;二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三是武昌小学徐莉老师对“调整教材”的建议。案例 2:“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2][2]案例 3:徐莉老师谈“调整教材”[3][3]教师可以调整教材顺序,不一定要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某些教学单元提前,或者推迟。但是,打乱教学单元之后,期中考试可能会出问题;整个学校一般有一个统一的进度,期中考试是按照这个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