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酸雨区?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还不能算是酸雨区,因为一年可有数十场雨,某场雨可能是酸雨,某场雨可能不是酸雨,所以要看年均值。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 pH 高于 5.65,酸雨率是 0~20%,为非酸雨区;pH 在 5.30~5.60 之间,酸雨率是 10%~40%,为轻酸雨区;pH 在 5.00~5.30 之间,酸雨率是 30%~60%,为中度酸雨区;pH 在 4.70~5.00 之间,酸雨率是 50%~80%,为较重酸雨区;pH 小于 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其实,北京,西宁,兰州,乌鲁木齐等市也收集到几场酸雨,但年均 pH 和酸雨率都在非酸雨区标准内,故为非酸雨区。大气中的化学物质随降雨到达地面后会对地表的物质平衡产生各种影响。降雨的酸化程度通常用 pH 表示,pH 就是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 pH=-1gc(H+)。正常雨水偏酸性,pH 约为 6~7,这是由于大气中的 CO2溶于雨水中,形成部分电离的碳酸:CO2(g)+H2O→H2CO3→H++HCO而水的微弱酸性可使上壤的养分溶解,供生物吸收,这是有利于人类环境的。酸雨通常是指 pH小于 5.6 的降水,是大气污染现象之一。首先用酸雨这个名词的人是英国化学家史密斯。1852年,他发现在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上空的烟尘污染与雨水的酸性有一定关系,报道了该地区的雨水呈酸性,并于 1872 年编著的科学著作中首先采用了“酸雨”这一术语。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主要是由废气中的 SOx和 NOx造成的。汽油和柴油都有含硫化合物,燃烧时排放出 SO2,金属硫化物矿在冶炼过程也要释放出大量 SO2。这些SO2通过气相或液相的氧化反应产生硫酸,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气相反应:2SO2+O22SO3 SO3+H2OH2SO4;液相反应;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大气中的烟尘、O3等都是反应的催化剂,O3还是氧化剂。燃烧过程产生的 NO 和空气中的 O2化合为 NO2,NO2遇水则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其反应过程可表示为:2NO+O22NO22NO2+H2OHNO3+HNO2。酸雨对环境有多方面的危害: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生产(pH 小于 4.8 时,鱼类就会消失);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酸雨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此外,酸雨可随风飘移而降落到几千里外,导致大范围的公害。因此,酸雨已被公认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