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初期探索(列宁时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 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内容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企业一律收归国有,管理 )国家资本主义(允许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物 ,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影响积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 ①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② 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③ 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消极挫伤了 ,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引发了全国范围的 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的“新”: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国名的演变①1917 年(十月革命)前俄国 ② 1917——1922 年苏俄 ③ 1922——1991 年苏联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斯大林时期)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背景① 国内: ② 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① 工业发展的需要;② 粮食供应的困难;过程(1)决策: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2)过程:两个五年计划决策: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结果1937 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4 年,农业集体化完成特点① 高速优先发展 ② 片面追求高速度③ 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④ 比例失调,粗放经营① 为 创造了便利条件② 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③ 严重损害 2、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 年 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特点:① 经济:实行单一的 ;高度集中的 模式,排斥 ,片面优先发展 。 ②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③ 思想: ,文化专制。 (3)评价:历史功绩:基本适应苏联当时国情,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 ,也为日后战胜 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① 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 ; ② 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 遭到严重破坏。三、苏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