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规则研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习惯上简称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常模参照性考试。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实质上是常模的重建。以 2009 年为例,考生人数为1020 万,招生人数为 629 万,录取率 61.6%。其中本科录取率不到 30%。再加上目前社会就业压力,人人都想上大学,上好大学,人人都有这个权利,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这个要求。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由于这种供需的矛盾,造成了高考的竞争,因此高考自然而然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高考的本质是什么?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高考的功能性本质是为高校选拔人才 ,社会性本质是给全体考生一个公平,哲学性本质是妥协。为什么说它的哲学本质是妥协?因为高考是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公民参加的大学入学考试,是高中和大学的连接。中学方方面面的需求与大学对新生各方面的需求都要顾及,高考是高中和大学的需求矛盾的统一和妥协。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很多矛盾都集中到这里,不可能只满足某一方面,它要照顾各方面的需求。成功的高考是不同需求妥协的产物,大家虽然不十分满意但可以接受;成功的高考必须有高质量的高考命题做保障,而成功的高考命题必须有适当的难度,良好的信度和区分度。所以高考命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指导思想,并执行当年的命题会议精神。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录取人才,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基本原则是“科学,公平,安全,规范”八字方针。命题规则是严格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科学、规范命题。命题人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考生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复习备考,理论上应当是一致的、吻合的,但实际操作上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容易造成错位,变成了教考两张皮。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检测思想——检测什么;检测方向——检测价值取向(内容、题型、难度控制);检测方法——命题原则。解决这个客观差异,减少复习备考与高考命题的错位,提高备考复习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分析》,研究近三年的各省市高考试题。领悟高考命题规则,把握高考命题规律。高考复习备考,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和编制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和知识网络的过程。因为每一道高考试题都是学科内综合,包括选择题。这就要求学生储备的知识体系是立体的、网络的,并且能够做到普遍联系、灵活运用...